國立臺灣圖書館創建於1914年,前身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圖書館。本館典藏自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以來豐富的圖書資料,特別是在臺灣文獻方面,無論是在資料的數量與研究價值,堪稱國內臺灣研究資料的重鎮之一,長期以來提供國內外學人豐富的研究資源,深受肯定。教育部於2007年3月核定本館成立「臺灣學研究中心」,以厚實的臺灣文獻館藏,支援各界從事臺灣研究時必要的資源。
以下整理本館臺灣學相關資料庫,歡迎對台灣學有興趣的同學參考。
采風新繹-臺灣古地圖與風俗風物教育特展
國立臺灣圖書館珍藏之《臺灣番社圖》是三百年前清代繪製的單幅彩繪臺灣全圖,以山水卷軸形式描繪出臺灣島嶼的山川、地形,同時也畫出各地漢人官署、原住民番社以及其生活圖像;至於,《六十七兩采風圖合卷》則是西元1744年間清代巡臺監察御史六十七於巡臺期間請畫工繪製的「風俗圖」和「風物圖」,描繪 18 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情景及當時臺灣物產。
國立臺灣圖書館與東南科技大學合作執行教育部「社教機構之數位人文計畫」,運用現代數位科技,將這兩份珍貴圖冊重製為2D及3D動畫之數位畫廊、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數位遊戲、電子書及影音數位教材等數位內容,並以互動展演方式讓民眾體驗感受先民的生活風貌。
「看見福爾摩沙-圖說十七、八世紀的臺灣」,以MOOCS課程對外開放。並製作華語、英語、越南語、馬來語等不同版本的數位教材,也開發了立體書、桌遊、畫冊等實體教具及VR、AR之虛擬教具,成為兼具實體展示與數位應用的國際化人文教育資源。
臺灣名家手稿資料庫
本資料庫目前蒐集的名家,不限某一領域,涵蓋各方面,主要為專家學者所提供的手稿資料。目前收錄的名家有卞鳳奎、吳宇凡、李筱峯、周明德、林惠娟、柯華葳、康培德、張之申、陳鴻瑜、黃光男、劉宗銘、鍾芳玲等(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其中資料類型有論文/書籍出版類:卞鳳奎〈人口論(マルサス)〉、李筱峯〈劉邦与朱元璋人格特質之比較〉,康培德〈東南亞:地名變遷與地理區劃〉,吳宇凡《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寫真簿冊特色與文化意義》,鍾芳玲《西洋古書店好風景》大綱;藝術展覽:黃光男相關美展的報導;繪畫類:劉宗銘發表於《美國世界日報》與《國語日報》的漫畫,張之申手繪漫畫;英文書法類:張之申鋼筆之英文書法;隨手筆記:柯華葳對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的筆記本,陳鴻瑜政治科學、政治整合理論的筆記、林惠娟在大學時代的地理系上課筆記《地形學講義》;資料報表:周明德的〈口述鄉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