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臺灣有幾間博物館嗎?了解各博物館的藏品特色嗎?有參加過他們的活動嗎?除了可以去現場看展,博物館、檔案館及圖書館都有大量數位化的成果(數位典藏)可以線上使用。利用自主學習的時間可以好好探索這些博物館資源。
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學習推廣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座落於高雄市鳳山區,相鄰衛武營都會公園,基地總面積9.9公頃,其中建物面積共有3.3公頃。音波式的流線外型與白色波浪的自由曲線,以流暢的弧度滑入地面,與周遭環境巧妙結合。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以衛武營的老榕樹群為靈感設計,樹齡過百的榕樹群,盤根錯節、枝枒糾結,虛實互應的景象,開啟了建築師賦予衛武營具穿透感與呼吸節奏的想像,整棟建築物讓民眾能四面八方、毫無阻礙的走進場館,而由廳院屋頂延伸的通透空間,則是向眾人24 小時開放的榕樹廣場,民眾能夠自由穿梭其中、自在地活動與休憩。一座無圍欄的藝術中心,不僅有助於氣流流動,也創造了劇場與生活零距離的空間感。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於2018年10月13日啟用開幕,積極發展南臺灣的表演藝術環境,成為接軌國際的重要藝術基地。
當代名人手稿典藏
國家圖書館職司全國文獻之徵集與典藏,所以蒐求名家手稿、函牘及日記等資料向為本館工作之重點。資訊時代,已少有人提筆作書,即便以書寫為業的作家都以電腦做稿,未來人類可能不再書寫,不留任何手跡,當然也不再製作任何手稿,書寫也必須重新定義,這是人類文化史上最大的變革。手稿的保存乃文化之傳承,所以就保存文化的角度而言,職責所在,國家圖書館自當全力以赴。本館徵集手稿的重點,著眼於當下,以當今之名人名家為徵求對象,此外既是名人名家,其對象自然不限於文人作家,也包括重要的政治人物、軍事家、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宗教家等對社會卓有貢獻的各行各業人士。然而作家以寫作為業,自然容易產出較多的手稿,所以也較容易成為本館徵求資料的對象。關於手稿的界定,我們仍堅持古典意義所指涉的手寫、手作的資料,也就是所謂「任何非印刷的手寫文本資料」。本館典藏手稿的形式非常多樣,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書信、日記、劇本、評論等各種寫作體例,此外我們也注重名人作家其他不同的筆觸,如書法、中國水墨、素描、水彩、油畫等藝術作品。這些以不同的工具,進行不同的表現,其線條不同,色彩各異,往往顯現作者廣泛的面向與更為全面的精神風貌。本館手稿的典藏環境為善本書庫,恆溫恆濕,防火防盜,國寶重地,舉世聞名,管理極為嚴格。資訊時代,讀者親臨圖書館閱覽資料,已不敷大眾需求,所以本館運用資訊工具建置「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逐步將本館珍藏大批手稿資料全文掃描上網,可無遠弗界的提供讀者進行欣賞和研究,也可達到社會教育的最高目標。系統的建置特別著重圖像的顯示,透過不同的檢索路徑,無論文字或者畫作,都能在系統上清晰的呈現,而且圖像可不斷放大以檢視筆觸和用色,幾已達到欣賞原作的效果。本系統的建置在國內應為一新的嘗試。本系統另一重要功能為整合本館原「當代文學史料影像系統」,該系統本館長期經營,資料豐富,內容包括臺灣50年來逾2千位著名作家,海內外知名,相關資料涵蓋作家傳記、著作年表、作品目錄、評論文獻等大量的文學史料,加以新上傳的圖像資料,整合後新系統的內容及呈現定更為多元和全面。期盼各位親愛的讀者,一如既往的愛護和支持國家圖書館,並不吝對本館繼續提出批評和指教。
台灣現代影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
「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Electronic Theater Intermix in Taiwan,簡稱ETI;網址www.eti-tw.com),於2003年建置持續運作至今,是第一個以台灣現代戲劇為專題的非營利性影音資料庫,也是目前仍在運作且持續時間最久的相關數位典藏資料庫,更是一個提供中英文網路介面和搜尋功能且獲得國際學術研究矚目的網站。ETI主要營運目標在於保存重要文化資產、推動相關學術研究與教育資源開發和分享,並進一步研發表演藝術數位資源再利用,在學術網站與數位內容開發和表演藝術產業之間,搭建創新產業內容,探索新的產學研三方合作模式。ETI至今已完成1985年以降74位創作者(導演)執導總計約600部的戲劇演出影音紀錄數位化檔案,累積典藏超過一萬分鐘珍貴影音資料,其中有160部現當代戲劇作品的影音紀錄因為加入國家數位典藏而開放近乎全長的免費網路閱覽。各界研究者及戲劇愛好者可於資料庫網站上,查詢劇作資料及瀏覽其一分鐘(至數分鐘)的數位化影音檔;此外,也可透過線上預約,於開放時間親至館內,閱覽劇作完整影音資料。
當代名人手稿典藏
國家圖書館職司全國文獻之徵集與典藏,所以蒐求名家手稿、函牘及日記等資料向為本館工作之重點。資訊時代,已少有人提筆作書,即便以書寫為業的作家都以電腦做稿,未來人類可能不再書寫,不留任何手跡,當然也不再製作任何手稿,書寫也必須重新定義,這是人類文化史上最大的變革。手稿的保存乃文化之傳承,所以就保存文化的角度而言,職責所在,國家圖書館自當全力以赴。本館徵集手稿的重點,著眼於當下,以當今之名人名家為徵求對象,此外既是名人名家,其對象自然不限於文人作家,也包括重要的政治人物、軍事家、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宗教家等對社會卓有貢獻的各行各業人士。然而作家以寫作為業,自然容易產出較多的手稿,所以也較容易成為本館徵求資料的對象。關於手稿的界定,我們仍堅持古典意義所指涉的手寫、手作的資料,也就是所謂「任何非印刷的手寫文本資料」。本館典藏手稿的形式非常多樣,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書信、日記、劇本、評論等各種寫作體例,此外我們也注重名人作家其他不同的筆觸,如書法、中國水墨、素描、水彩、油畫等藝術作品。這些以不同的工具,進行不同的表現,其線條不同,色彩各異,往往顯現作者廣泛的面向與更為全面的精神風貌。本館手稿的典藏環境為善本書庫,恆溫恆濕,防火防盜,國寶重地,舉世聞名,管理極為嚴格。資訊時代,讀者親臨圖書館閱覽資料,已不敷大眾需求,所以本館運用資訊工具建置「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逐步將本館珍藏大批手稿資料全文掃描上網,可無遠弗界的提供讀者進行欣賞和研究,也可達到社會教育的最高目標。系統的建置特別著重圖像的顯示,透過不同的檢索路徑,無論文字或者畫作,都能在系統上清晰的呈現,而且圖像可不斷放大以檢視筆觸和用色,幾已達到欣賞原作的效果。本系統的建置在國內應為一新的嘗試。本系統另一重要功能為整合本館原「當代文學史料影像系統」,該系統本館長期經營,資料豐富,內容包括臺灣50年來逾2千位著名作家,海內外知名,相關資料涵蓋作家傳記、著作年表、作品目錄、評論文獻等大量的文學史料,加以新上傳的圖像資料,整合後新系統的內容及呈現定更為多元和全面。期盼各位親愛的讀者,一如既往的愛護和支持國家圖書館,並不吝對本館繼續提出批評和指教。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
財團法人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成立於1989年,成立之目的除了在紀念故總統經國先生對中華民國的卓越貢獻外,並希望以嚴謹的學術立場,獎勵支持世界各國之學術機構與學者從事中華文化之研究,促進國內外之學術機構進行學術交流合作,使國際間對中華文化有更充分的瞭解,進而與其他文化融合,為全體人類的福祉盡一分心力。
本會組織分決策、行政與學術三部分。董事會乃最高決策單位,由董事十五人至二十一人組成,並設監察人三位。總部綜理行政事務,同時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近郊設美洲辦事處襄助美洲事務;並在美國、捷克、香港、德國設置蔣經國基金會海外漢學中心。學術部分則設立國內、美洲、歐洲、亞太及新興地區等五個諮議委員會,由各地區資深學者組成,分別負責審核該地區之計畫申請案及中華民國留學生博士論文獎學金申請案,另聘請各國德望俱隆之耆彥為顧問,指導會務。
本會出版中英文年報,並備有簡介,歡迎索取。
數位經典
雖然數位內容一直以等比級數的速度在爆炸性的成長,然而,古人智慧的結晶──古代的經典書籍,其數位化的腳步卻是相對落後許多,因此讓我們興起了將古籍有系統、有組織數位化的念頭。
數位經典網站創始於2003年5月,由站長獨自一人在維護,並由旅居加拿大的高保民先生提供免費的網站代管。2011年10月,數位經典網站重新開始,站長重新以Drupal架設這個網站。
網站的長期目標原是要建立一個中文的電子書計畫,透過社群的力量將所有中文的人類資產數位化。但多年來,站長因為不具技術能力,因此未能發揮網路及志工的力量。也讓這麼多年來,熱心想要幫忙的志工都不知從何幫忙起。期望新網站的架設,能夠不負志工們的期待。
事實上,中文古籍的數位化早就有許多計畫在進行,在肯定這些相關計畫既有成就的同時,數位經典網站也自我期許要達到以下願景:
資料的可靠性:
目前網路上流傳的許多電子書版本未經過校對,也沒有所謂的「版本」的任何標記,因此其品質良莠不齊,我們希望未來透過這個網站建立可靠的古文版本。我們會做校稿的工作,並將校稿過的電子書編輯成可讀性更高的HTML檔。
格式的可讀性:(開放自由的格式與標準)
目前網路上所能取得的電子書版本多為純文字檔,或者是未經編排的HTML檔、PDF檔,我們希望能夠提供可讀性較高的HTML檔及PDF檔,因此電子書都做過基本的編輯及章節編排。另一方面我們也提供.txt全文下載,讓有需要複製、引用、研究...等各種需要的讀者能夠方便使用。我們更擁抱各種開放的檔案格式,像是ePub,以方便使用者以任何閱讀裝置閱讀。當然,如果有任何其他好的開放格式,能力所能及我們也都希望支援,唯一條件就是:只要能夠便於經典的流通,我們都願意去做。
天下為公:
數位經典網站所有的書籍都是屬公眾領域,當然我們也接受當代作者捐獻。因此這裡所有數位化之後的版本,不只一切格式皆採用自由、開放標準,任何人都可自由在此取用、轉載,傳播本網站的所有內容。
台灣現代影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
「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Electronic Theater Intermix in Taiwan,簡稱ETI;網址www.eti-tw.com),於2003年建置持續運作至今,是第一個以台灣現代戲劇為專題的非營利性影音資料庫,也是目前仍在運作且持續時間最久的相關數位典藏資料庫,更是一個提供中英文網路介面和搜尋功能且獲得國際學術研究矚目的網站。ETI主要營運目標在於保存重要文化資產、推動相關學術研究與教育資源開發和分享,並進一步研發表演藝術數位資源再利用,在學術網站與數位內容開發和表演藝術產業之間,搭建創新產業內容,探索新的產學研三方合作模式。ETI至今已完成1985年以降74位創作者(導演)執導總計約600部的戲劇演出影音紀錄數位化檔案,累積典藏超過一萬分鐘珍貴影音資料,其中有160部現當代戲劇作品的影音紀錄因為加入國家數位典藏而開放近乎全長的免費網路閱覽。各界研究者及戲劇愛好者可於資料庫網站上,查詢劇作資料及瀏覽其一分鐘(至數分鐘)的數位化影音檔;此外,也可透過線上預約,於開放時間親至館內,閱覽劇作完整影音資料。
臺灣小故事
教育學習內容宜合乎學生身心認知發展與教育原理,尤其人文學科與學生的生活世界關係密切,更能達到教育所期待的充實知識、培養情意與思維探索學習的目標。臺灣歷經近四十年的威權政治型態體制,教育宗旨理念與教學內容常有違教育原理,也欠缺斯土斯民的緊密聯結。隨著臺灣的民主化、自由化也帶動本土化,教育部在2002年成立「本土教育會」,主責規劃本土教育政策及發展,提供中小學教材建議,進行本土教育研究、規劃及諮詢等事務。
教育本土化不單是重視臺灣主體性,也要使教材與教學契合教育的原理,更有朝向深耕本土迎向世界的理念,2008年初國立編譯館(已改組編入國家教育研究院)曾編輯《臺灣小故事101》作為補充教材,然因當時受限於時間與經費,總篇數未達101,而且只以網路電子版流傳。
2019年適逢新課綱全面開展,教育部本土教育會認為《臺灣小故事101》仍極具補充教材價值,因此啟動新編作業。全書主題架構依舊沿用「島國意象」、「族群歷史」、「本土藝文」、「打拼精神」等四大面向。此一架構植基於文化扎根於土地而萌芽茁壯,海島臺灣的地理生態環境形塑臺灣風土文化,族群歷史闡述臺灣社會主要是由南島語族原住民與漢語系移民共構形成,多元族群也促成文化多樣性。藝文方面由文學家和藝術家帶出臺灣本土文學美術音樂的內涵,讓學生認識本土藝文也培養美學涵養。打拼精神單元則是敘說不同領域人士奮鬥有成的事蹟,彰顯臺灣人樸實努力追求卓越的精神。
新版的《臺灣小故事101》除審修原有文稿之外,另再增補篇章,使其真正達標101,部分照片圖像置換,版式編輯也作更新,呈現更充實精美的面貌。本書四大主題之下各篇都是淺顯生動、發人省思的小故事,這些題材也與中小學教科書的內容有相關,期待這些有啟發性的故事能充實青少年對臺灣自然意象、歷史事件、藝術文化、重要人物等之認識,形塑對臺灣主體的認同,從自知而培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