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圖書館創建於1914年,前身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圖書館。本館典藏自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以來豐富的圖書資料,特別是在臺灣文獻方面,無論是在資料的數量與研究價值,堪稱國內臺灣研究資料的重鎮之一,長期以來提供國內外學人豐富的研究資源,深受肯定。教育部於2007年3月核定本館成立「臺灣學研究中心」,以厚實的臺灣文獻館藏,支援各界從事臺灣研究時必要的資源。
以下整理本館臺灣學相關資料庫,歡迎對台灣學有興趣的同學參考。
台灣光華雜誌
《台灣光華雜誌》創刊於民國65年,原刊名「光華畫報」(Sinorama Magazine),後於95年更改為現名,內容著重介紹我國軟性議題,包括觀光、文化與風土民情等,針對重大議題,如環保理念、弱勢關懷、科技發展及政府施政等亦有著墨。目前台灣光華雜誌月刊以中英對照紙本及中日對照網路版向全球一百餘個國家及地區發行,訂閱對象含括學術機構、藝術文化、貿易經理人、台商、華僑、關心台灣的國際經貿組織及外籍人士。
中華民國台灣長期推動南向政策,東南亞不僅是台灣的鄰邦,更是重要的貿易夥伴。為增進東南亞國家對台灣的了解,也讓更多讀者知道東南亞人士在台灣生活的各種面向,於104年12月創刊《光華》東南亞三語文版(印尼文、泰文、越南文)。東南亞三語文版刊物以雙月刊方式發行,定期出版且均已數位化,建置於《光華》官網。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
財團法人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成立於1989年,成立之目的除了在紀念故總統經國先生對中華民國的卓越貢獻外,並希望以嚴謹的學術立場,獎勵支持世界各國之學術機構與學者從事中華文化之研究,促進國內外之學術機構進行學術交流合作,使國際間對中華文化有更充分的瞭解,進而與其他文化融合,為全體人類的福祉盡一分心力。
本會組織分決策、行政與學術三部分。董事會乃最高決策單位,由董事十五人至二十一人組成,並設監察人三位。總部綜理行政事務,同時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近郊設美洲辦事處襄助美洲事務;並在美國、捷克、香港、德國設置蔣經國基金會海外漢學中心。學術部分則設立國內、美洲、歐洲、亞太及新興地區等五個諮議委員會,由各地區資深學者組成,分別負責審核該地區之計畫申請案及中華民國留學生博士論文獎學金申請案,另聘請各國德望俱隆之耆彥為顧問,指導會務。
本會出版中英文年報,並備有簡介,歡迎索取。
采風新繹-臺灣古地圖與風俗風物教育特展
國立臺灣圖書館珍藏之《臺灣番社圖》是三百年前清代繪製的單幅彩繪臺灣全圖,以山水卷軸形式描繪出臺灣島嶼的山川、地形,同時也畫出各地漢人官署、原住民番社以及其生活圖像;至於,《六十七兩采風圖合卷》則是西元1744年間清代巡臺監察御史六十七於巡臺期間請畫工繪製的「風俗圖」和「風物圖」,描繪 18 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情景及當時臺灣物產。 國立臺灣圖書館與東南科技大學合作執行教育部「社教機構之數位人文計畫」,運用現代數位科技,將這兩份珍貴圖冊重製為2D及3D動畫之數位畫廊、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數位遊戲、電子書及影音數位教材等數位內容,並以互動展演方式讓民眾體驗感受先民的生活風貌。 「看見福爾摩沙-圖說十七、八世紀的臺灣」,以MOOCS課程對外開放。並製作華語、英語、越南語、馬來語等不同版本的數位教材,也開發了立體書、桌遊、畫冊等實體教具及VR、AR之虛擬教具,成為兼具實體展示與數位應用的國際化人文教育資源。
臺灣名家手稿資料庫
本資料庫目前蒐集的名家,不限某一領域,涵蓋各方面,主要為專家學者所提供的手稿資料。目前收錄的名家有卞鳳奎、吳宇凡、李筱峯、周明德、林惠娟、柯華葳、康培德、張之申、陳鴻瑜、黃光男、劉宗銘、鍾芳玲等(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其中資料類型有論文/書籍出版類:卞鳳奎〈人口論(マルサス)〉、李筱峯〈劉邦与朱元璋人格特質之比較〉,康培德〈東南亞:地名變遷與地理區劃〉,吳宇凡《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寫真簿冊特色與文化意義》,鍾芳玲《西洋古書店好風景》大綱;藝術展覽:黃光男相關美展的報導;繪畫類:劉宗銘發表於《美國世界日報》與《國語日報》的漫畫,張之申手繪漫畫;英文書法類:張之申鋼筆之英文書法;隨手筆記:柯華葳對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的筆記本,陳鴻瑜政治科學、政治整合理論的筆記、林惠娟在大學時代的地理系上課筆記《地形學講義》;資料報表:周明德的〈口述鄉土史〉。